联系方式
你的位置:首页 > 教学改革 > 教学成果

福理工教〔2021〕26号福州理工学院信息化教学改革情况总结

2023/3/19 14:23:37      点击:

   学校坚持以教育部《教学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划》和《教育部关于印发<教育信息化2.0行动计划>的通知》文件为指导,积极开展信息化教学改革工作,取得一定成绩,为学校信息化教学的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现将改革情况做如下总结:

      一、信息化教学改革举措

    (一)出台信息化教学改革制度

出台了《福州理工学院在线开放课程实施方案》、《福州理工学院课程建设管理办法(试行)》、《福州理工学院一流本科课程建设实施方案》,明确了教师在信息化教学改革的过程中有制度保障和经费保障。

    (二)加强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培训

学校积极采取培训、研讨、观摩等方法和手段提升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如参加福课联盟每年举办的福建省高校教师混合式

教学能力提升研修班、学校每学年邀请校外专家进校讲座的金课培训以及组织教师参加上级部门、协会举办的线上“金课”培训项目,目的在于引导教师树立“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理念,帮助教师学习和掌握信息技术,鼓励教师探索“课内课外、线上线下、校内校外、移动固定”互融互补的多样化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模式改革。

    (三)组织教师教学竞赛,提升教学水平

“引导教师潜心教书育人,推动教学创新,不断提升我校本科教育教学水平和人才培养能力”,组织开展校级教学竞赛、院级教学竞赛、省教学创新大赛校内选拔赛,通过竞赛,我校涌现出一批热爱教学、积极开展课堂教学改革创新的教师,对课堂教学改革起到一定的示范带头作用。

    (四)开展“全员研课、打造金课”,促进课堂教学改革

根据《福州理工学院“全员研课、打造金课”活动方案》扎实推进一流课程建设工作,充分发挥骨干教师的引领和示范作用,提升课堂教学质量。

    (五)开展信息化教研室活动

为促进教研室教师信息化技术课堂教学,提高教师信息化教学素养,教研室围绕信息化教学开展教研室活动,目的在于教师要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开放教育资源,优化教育过程。

    (六)丰富数字化课程教学资源

学校积极引进购买超星平台数字课程资源,教师利用超星平

台优质课程库的资源进行教学,教师的地位和作用主要表现在培养学生掌握信息处理工具的方法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上,转变了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以课堂为中心的教育方式。

    (七)推进超星网络教学平台建课

全体教师依托超星网络教学平台,全面推进课程教学模式改革,要求各课程利用云平台教学工作做好教学过程组织,根据教学需要开展考勤、讨论、作业布置、小测、题库(如拟开展在线考试)等活动,在此基础上教师进行启发式、探究式、案例式、参与式等教学方法改革,推广翻转课堂、混合式等新型教学模式。

      二、信息化教学改革成果

    (一)2020年校级在线开放课程建设立项11门

根据《关于报送跨校共享线上课程的通知》(福课联盟【2020】2号)和《关于做好2019-2020学年第二学期第二批高校在线开放课程互选学分互认工作的通知》(福课联盟【2020】3号)。我校《统计学》等12门在线开放课程作为福建省2019-2020年第二学期第二批跨校共享学分互认线上课程。我校《统计学》等11门线上课程纳入2020年校级“金课”之一建设(采用超星平台)。

    (二)2020年校级线上线下混合式课程建设立项15门

根据教育部《关于加快建设高水平本科教育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能力的意见》(教高〔2018〕2号)和教育部《办公厅关于实施一流本科专业建设“双万计划”的通知》(教高厅函〔2019〕18号)的文件精神,为推动我校线上线下混合式课程建设,我校《土木工程测量》等15门课程获批2020年校级线上线下混合式课程建设项目立项(采用爱课程和超星平台)。

    (三)2020年省级线上线下混合式课程建设立项2门

根据《关于开展2020年省级线下、线上线下混合式一流本科课程申报的通知》(福课联盟〔2020〕5号)的申报要求,经省厅评审下发了《福建省教育厅关于公布2020年省级一流本科课程名单的通知》(闽教高〔2020〕23号)的公布文件,我校线上线下混合式一流课程建设立项2门(采用爱课程平台)。

    (四)搭建了基于超星教学云平台的课程资源建设

根据《基于教学云平台的课程建设实施方案》和《关于开展我校超星网络教学平台建课的通知》要求教师上平台搭建课程基本信息,完善教学资源库,本学期已经进入全面推进课程教学模式改革阶段。要求各课程利用云平台教学工作做好教学过程组织。

    (五)列举部分课程信息化教学改革成效

《模拟电子技术基础》:经过最近一学期的实践,引用线上课程进行mooc+spoc混合式课程建设,选课3个班级共169人。从本学期督导听课评价反馈来看,校内督导组专家认为授课教师具有较高的教学水平,课堂效果良好。

从本学期教师互评反馈来看,该门课被听课成绩均在良以上,评价良好。

从本学期学生评教问卷调查来看,学生们认为教师责任心都很强,能够按照学校的规定做好备课、授课,同时,对线上课程环节也较为满意。

《工程经济学》:因采用线上线下混合教学模式,课程内容更完善。学生知识掌握情况并没有下降,在考试难度相当的情况下,考试平均成绩由17级的69.17分提高到18级的71.4分。

      三、信息化教学改革典型案例

该课程为2020年省级线上线下混合式立项建设课程,课程名称:《工程经济学》;课程编码:02111030;课程类型:专业课;授课教师:李莹。

      1.从课程建设发展情况来看:本门课程自1718学年第二学期开设至今,开课情况已经经过了三轮调整,在三轮教学过程中,经过两次调整,取得的成果都是循序渐进和阶段性的:第一步是将《工程经济学课程设计》与《工程经济学》理论课程调整至同一学期,实现“现学现用”巩固知识的目的;第二步是将《工程经济学课程设计》课程穿插于《工程经济学》理论课程之中,自第四章起两门课程平行排课,实现“边练边学”、“以练促学”、“生讲生评”、“学生点评”促进自主学习和深度学习的目的。

      2.从课程与教学改革要解决的重点问题来看:该课程在各大高校工程造价专业的培养计划中均居于专业基础课程的重要地位,其知识涵盖面广,理论知识庞杂,实用性极强,学生学习兴趣浓厚,非常乐意花费大量的时间进行深入学习。但由于我校培养方案的调整,该门课程的教学时数由16级的56学时理论课+28学时课程设计,调整至17级的32学时(理论教学24学时+课内实践8学时),再到现在18级的32学时(理论教学)+28学时课程设计;在原本教学时间就不够充足的情况下,学时更显拮据。在这种情况下,每年上课只能越讲内容越缩减;越讲深度越不足;甚至完全不能拓展。鉴于此,要解决的问题主要有两个:一是解决课时不足的问题;二是促进学生深度学习,防止学生把《工程经济学》当成纯《数学》课来学,促进学生知识应用能力的培养。本门课程的课程包括《工程经济学》绪论、资金的时间价值、工程经济要素、建设项目经济性评价指标、多方案的经济性比较和选择、项目融资、建设项目的财务评价、不确定性分析与风险分析、建设项目的国民经济评价、改建扩建项目的经济性评价、技术改造项目的经济性评价、价值工程、项目后评价等十三章内容。从构架上来看,本门课程的内容基本上呈现出“总-分-总”的构架,前三章是学习基础,分别告诉我们这是一门什么样的课程,这门课程分析什么,这门课程的分析思路;中间六章外加“价值工程”是分析方法的讲解,从经济上是否可行的角度分别解析了“项目(或技术、方案)是否可行”、“所有可行项目(或技术、方案)里哪个最好”、“这个最好的项目(或技术、方案)在有多大的可靠性”、“以此可靠性为基础项目(或技术、方案)是否有改进的可能”、“项目的经济效益汇总表达”、“项目的国民经济效益汇总表达”这几个工程经济学要解决的核心问题,其中对于初学者来说,重中之重在于前三个问题的解决;其余三章属于实务应用的举例,是能力的综合拓展与提升,一般在课时有限的情况下都会被当做自学内容,适用于线上学习。学习过程中的难点包括“资金等值转换”、“项目融资”、“国民经济评价”、“价值工程”,而对于初学者来讲,这三章不用作为重点,所以只需量力而行即可。针对学习的重点和难点进行因材施教的教学,以“先进带动后进”的思路,号召大家集思广益解决问题,教师点评和个别问题重复教学作为重难点解决的辅助方法。

      3.从资源建设情况:目前爱课程(中国大学慕课平台)已供课程的内容将工程经济学的经典知识点分为两个部分:第一部分为基础理论与方法,分为5章,包括工程经济分析思想、现金流及资金的时间价值、工程经济要素、经济评价方法、不确定性分析;第二部分为实物应用部分,分为4章,包括财务评价、费用效益分析、设备更新、价值工程。

资源的应用情况:目前引用的线上课程章节内容包括现金流及资金的时间价值、工程经济要素、经济评价方法、不确定性分析、财务评价、费用效益分析、设备更新、价值工程等八章内容。选课班级主要涉及2018级工程造价本科专业两个班级和2019级工程造价专科专业,合计四个自然班,约200人次。已完成23个在线视频观看、6次单元检测、1次线上期末考试、16次签到、51个随堂练习、11个讨论主题(含慕课堂)、2个问卷。

      4.引进课程改造情况:

    (1)增设了全新章节——第一章《工程经济学》概论和第六章《项目融资》。

    (2)每章线上课程学习之前都要进行线下导入。

    (3)虽然引进了8章内容,但在课堂上只使用6章内容,《费用效益分析》、《设备更新》作为拓展内容放在课后学生自愿学习。

    (4)与《工程经济学课程设计》平行排课,促进知识应用能力的培养。

服务开展情况:线下教学采用的“慕课堂”微信小程序进行随堂练习、签到、点名、讨论和问卷调查,并配以微信群随时进行疑问解答。号召所有同学以“有奖提问”、“有奖竞答”、“有奖点评”的模式,开展互助学习,一方面有效延长学生的学习时间;另一方面,提高学生的参与度和自主学习的能力,促进深度学习;此外,给个性化学习提供了机会,老师利用大家在线学习的时间,给有需要的同学答疑,让全员都有机会提问。总体而言,将课堂的主角归还给学生后,学生学习的积极性都更高了。

      5.课程成绩评定、评价方式:线上课程成绩(50%),其中:线上单元检测15%;视频学习时长8%;出勤20%;讨论2%;随堂练习25%;课程直播20%;域外成绩10%。期末考试成绩(50%),其中:填空题10%;单选题20%;多选题20%;简答题10%;计算题40%。课程评价:课程将经典知识点离散化与实物应用有机结合,打基础与拓展应用兼顾,可成为工程经济分析的入门课程,也可促进工程经济分析能力的有效提升与与时俱进的深入学习。从上一轮运行结果来看,一个方面增加了本门课程的广度,原本上不完的章节内容,可以扩展到课后完成;在没有引进线上课程之前,一学期只能讲完第1-5章、第7章,共6章内容,引进线上课程之后,可以上完1-7章、第9章、第12章,共9章内容。另一方面给学生提供了深度学习的机会,通过反复观看视屏,提高了学生对知识的理解程度;整门课程共23个视频,以18级工造(1)班为例,人均观看次数超过四次的视频有3个,人均观看次数在3-4次之间的有6个,人均观看次数在2-3次之间的有7个,人均观看次数在1次以上2次以下的视频有7个,其中人均观看次数最少的一个视频也达到了人均1.5次。除此之外,以线上课程为辅助手段,线下课堂上任课老师讲课的精度有显著提高,避免过于冗余的知识点占用课堂时间(例如教材上的第三章内容将完全不占用课堂时间);在学生学习线上课程内容的同时,任课老师可以以答疑的形式给学习困难的同学答疑,也可以给学习优秀的同学进行额外辅导或拔高题目,促进个性化教学。

      6.课程线上线下混合教学模式之后的成效:

    (1)有效地完善了课程内容。原先线下教学只能完成6—7章的教学内容,因采用线上线下混合教学模式,本轮可以完成9章内容,让整门课程内容更完善。但知识掌握情况并没有下降,在考试难度相当的情况下,考试平均成绩由17级的69.17分提高到18级的71.4分,且不论今年的情况比较特殊(疫情期间),基本都是靠自觉学习,老师的督促作用基本上是鞭长莫及的。

    (2)深度促进线上线下资源结合。传统的线下教学往往会陷入理论的沼泽而举步维艰,但线上资源中,功课团队应用大量的综合案例有效地提高了学生对知识的理解程度,并能照猫画虎,完成较为综合的实务题目。本轮《工程经济学课程设计》的完成时间和质量明显提高。原先需要整整一周才有人开始提交课设成果,今年从第三天开始就已经有同学提交课设成果了;课设考虑的问题也更有深度。

    (3)提升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活跃度。线上供课平台中大量的实例深深地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但线上平台的供课时间都非常有限,所以学生普遍听得囫囵吞枣。似懂非懂的状态反而激发了学生听课的积极性,带着问题上线下课,注意力更集中,问的问题也更有深度。此外,通过在线下辅助教学平台引入“有奖提问”、“有奖竞答”、“有奖点评”的互助学习模式,大家学习起来都更有动力。

    (4)有效解决了教学实践中学时不足这一难点。如果我们专门给学生补课,学生反而不愿意接受,采用混合式教学模式之后,学生学习的时间在无形中就被拓展了,而且在群里讨论学习,大家也都非常乐于参与,这一点从加分统计表里面就可以看到。

    (5)整体上促进了学生的深度学习。在课时不足是,学生往往只能锻炼到各类分析方法的指标计算能力,没有机会对指标结果的应用进行体验,给人的误解就是《工程经济学》就是锻炼计算能力的。解决了课时不足的问题之后,大家通过独立完成课程设计,不但理解了这是一门“经济分析”类课程,而且具备了基本的从业素质。

      7.本课程的特色及教学改革创新点

    (1)本门课程最大的特点在于“课程内容丰富,实用性强,授众覆盖面广,但课时非常有限”,若采用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该门课程教学时间不足的问题将会得到有效改善。

    (2)本门课程中第三章“工程经济要素”的内容本身比较繁杂,且与先导课程《建筑施工企业会计》中重叠的内容比较多,但由于相隔了一定时间又不得不带领学生温习,这样的温习工作至少需要4个学时。这一部分内容若改用线上教学,一方面因为功课平台上的教师团队更为优秀,更能精简而不失内涵,可以更有效地帮助学生回顾知识;另一方面,学生也可以利用课余时间反复观看线上课程,提高掌握程度。

    (3)课程中的技术改造项目评价和价值工程等相关章节内容以线上供课的形式作为课程知识拓展部分,能有效增加课程的广度,提高学生对知识的应用能力。

    (4)过程性评价与结果评价并重。具体而言,增加过程性评价在课程总评中所占比重。一是,从各类工程师的执业要求来看,该门课程重在能力培养,但传统的闭卷考核考虑到作答时间限制,会比较倾向于短期记忆和碎片化知识考核,在反映学生知识掌握的真实情况上存在偏差。二是,闭卷考试拟定题目的基础是全班同学对授课内容掌握的平均水平,很难做到因材施“考”,没办法体现学生掌握的程度差异。三是,用一场考试来说明学生对知识掌握的全部情况,有失偏颇。由于复习偏离考纲,或者考试当天状态不好等情况,在每次考试当中几乎都会发现平时学的还不错的同学考试考得不理想的情况。四是,本门课程在实践领域应用时往往是团队作业,可以进行反复检查和校验。但闭卷考试是独立完成的,可能就因为一个小小的笔误而导致相关联的所有计算错误,从而出现考试成绩不理想的情况。

    (5)学生是课堂主角。提出“有奖提问”、“有奖竞答”、“有奖点评”的模式,将学习任务交还给学生。以往在教学过程中都是学生提问老师答疑,此次授课时号召学生积极提问,提问加分(每次0.3分);积极答疑,答疑加分(每次0.5分);积极点评,点评并讲解加分(酌情加分0.5到1分)。最后经过统计发现,班级学习能力强的同学在一定程度上确实有帮助到学习能力弱的同学;学习弱的同学因为提问可以加分,也都会较好地参与到教学中。但也存在一些问题,比如有些同学为了加分而提问,所以在适当的时候需要老师进行正确引导并细化加分规则。


                                                                                                                                     福州理工学院教务处

                                                                  2021年3月30日

© 2020 福州理工学院教务处 >>联系我们<< 地址:福建省福州市连江西江滨大道8号 邮编:350506 电话:0591-62990014 闽ICP备15015438